Board logo

標題: [教學] 攝影常用名詞解說 [打印本頁]

作者: waliba    時間: 2010-10-4 10:53     標題: 攝影常用名詞解說

AE︰自動曝光
Automatic Exposure,主要分為三類,全自動程式曝光,光圈先決曝光以及快門先決曝光

Aperture︰光圈 f
以多枚葉片以虹彩形狀繞成之調整光線進入的孔。光圈數字越小,表示光圈越大,如f/2比f/2.8光圈大一級(1.4倍為一級)。
f值等於焦距除以光圈入口瞳孔之直徑,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鏡片直徑通常較大,價格也較昂貴。

Aperture priority︰光圈先決 A模式
由攝影者調整光圈值,再由相機自動測光後決定快門值;光圈先決的曝光,較適用在需要決定景深(如風景攝影、人像攝影)時用;因為光圈越小,景深越長。

B快門
指長時間曝光,有的相機標為T快門。

Bracketing︰包圍曝光
拍攝三張等差曝光亮的相片,如不足一級、正常、過度一級,適用於複雜光源,或相機不易正確測光之場合。

Centerweighted averaging metering︰中央重點式測光
測光偏重中央,其餘畫面與以平均的測光。較適用於風景攝影。至於中央面積的多少,因相機不同而異,約占全畫面的20-30%。

CMOS自動對焦系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此新式的自對對焦系(元件),強調讀取對焦資料更迅速、單位面積的像素更高(可增加對焦點)、耗電量低等的優點,過去在應用上的問題在於像素的提高,會影響「噪訊比」使的低亮度的noise太高。

Coating︰鍍膜
鍍膜是在鏡頭表面鍍上非常薄的透明薄膜。目的是希望減少光的反射,增加透光率,並抑低耀光、鬼影;不同顏色的鍍膜,也使的成像色彩平衡的不同。此外,鍍膜尚可延遲鏡片老化、變色的時間。

C-PL︰圓形偏光鏡
自然光會向四面八方均勻振動,而偏光鏡讓通過的光線只剩下一定的振動方向,因此可以減少水面、玻璃等的反射,也可使天空更藍。偏光鏡可以分為線型偏光鏡與圓形偏光鏡,圓形偏光鏡通透的光線,其振動方向以螺旋狀迴轉前進,適用於自動對焦與自動測光的相機。

Depth of field︰景深
當鏡頭對主體合焦時,在主體前後若干距離內的物體,也會成清晰影像,「景深」即是這段前後皆清晰的距離範圍。白話一些,一張風景照片我們希望景深長些,就是希望包括前景與背景都盡量清晰。光圈、鏡頭焦距、鏡頭與被攝物距離,都會影響景深。光圈越小、鏡頭焦距越短、與被攝物距離越遠者,景深越長。

EV︰曝光值
Exposure Value,EV值與快門速度成正比,與光圈值成反比。例如光圈f/4, 快門1/60秒的EV值與光圈f/5.6, 快門1/30秒相同,現行消費DC之EV值在±2EV間。

Focal length︰焦距
焦點對在無限遠時,鏡頭的後側主點到軟片平面的距離。

Focus︰焦點
一束平行光線通過凸透鏡後,會在某距離處成像為一點,這個光線聚集點,稱之為焦點。

Focus preset︰對焦預設
預先對某一距離的主體設定對焦鎖定,再行其他拍攝工作;待主體突然出現在預先設定點,便可藉由記憶迅速驅動鏡頭合焦,適合運動場的拍攝或是主題非在中央之構圖拍攝,也就是快門紐先行半按對焦,在待構圖完成後,主題能有明確的顯現。

Full-time MF︰全時手動對焦
在自動對焦時,也可以自行調整最後焦點,即為「全時手動對焦」。可再分兩種︰「電子式手動對焦」─搭配在大口徑超望遠鏡頭上,電子迴路檢測手動對焦環的轉動量,再驅動鏡身馬達;「全時機械式手動對焦」─啟用時,不需消耗電力,乃藉由不同於AF時的滾軸、轉環來帶動鏡片組。

GN︰閃燈指數
Guide number,使用100度軟片時,GN值除以光圈值,等於閃燈正確曝光的距離(可以公尺或英尺作單位)

ISO︰感光度
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國際標準協定︰軟片對光的敏感度;低感光度指ISO 50以下的軟片,中感光度指ISO 100~200,高感光度為ISO 400以上。

Image stabilizer︰防手振機構
IS可讓安全快門速度(不致晃動而影響畫質清晰)慢兩級(四倍時間)。當啟動對焦時,修正光學系統同時被喚醒。迴轉儀感應器會偵測鏡頭振動的方向與速度,傳送給微電腦知道。微電腦計算出需要校正的量,將訊號傳給可動線圈,讓修正光學鏡片組作平行移動。微電腦會再比較鏡頭振動量與矯正的量,然後迅速調整,維持影像穩定。

Multi-exposure︰多重曝光
同一格軟片,曝光超過一次以上,即為多重曝光;適合拍攝煙火或其他特殊效果之用。

Multi-zone evaluative metering︰多區域評價測光
測光系統將整個畫面分成多個區域(不同的相機劃分的形狀、方式不同,一般多9宮格.16.25等等)並依主體所在,決定每個區域的測光加權比重,全部衡量後,決定曝光值。

Shutter priority︰快門先決 S模式
由攝影者調整快門值,再由相機自動測光後決定光圈值;快門先決的曝光,較適用在使用閃燈時或手持擔心相機晃動時用。

TTL
Through the lens的縮寫,指測光(AE)系統是經過鏡頭來測光,那麼就不需考慮有無加掛濾鏡的影響。

Vignetting︰周邊暗角
底片上曝光的光度,由中央到角落有減弱的情形,造成四周較暗的現象。Vignetting可能是鏡頭造成之自然表現,或不當使用遮光罩或濾鏡造成。

X-sync︰閃光同步速度
相機可與電子閃燈配合的最高快門速度,越頂級的相機,X-sync快門越快,一般在1/125之間.。

透視度
依據鏡頭的不同焦距(廣角鏡或望遠鏡頭),使主體與背景感覺較近或較遠,這種視覺效果,即為透視度。

色相與飽和度
人類對於色彩的概念,可以用很多種方式來描述,其中普遍被接受的描述方式有下列幾種:

1. HSB模式
以「人類視覺感知」為基礎的色彩描述模式。是美國人Albert Henry Munsell發明的色彩表示標準。一種顏色可以用下列三種參數來定義:

色相(Hue):
是指「物體所反射(或穿透)進入人眼的的光波波長。」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見到的顏色,像是紅、橙、黃、綠等等。

飽和度(Saturation):
是指「色彩(color)所呈現的強度或純度」。飽和度顯示的是「色相中所含的灰度(gray)百分比。」例如:飽和度為0%表示全灰,100%表示全飽和。Saturation有時也表述為chroma,有人譯成彩度。

亮度(Brightness):
指色彩(color)的明暗(lightness and darkness)程度。通常以0%表示全黑色,以100%表示全白色。Brightness也稱為Value,有人譯成明度。

2. RGB三原色模式
在人類的可見光頻譜中,有「一大部分」可用三種原色光的不同混合比例來表示。這就是大家熟知的紅綠藍三原色光。三種原色光混合之後,產生的是次級色光(在這裡為藍、洋紅、和黃光)。三種原色光等比例混合之後會形成白光。這種模式常被用在打光、視訊系統、電影、或者是監視器螢幕上。也就是說,這些系統以發射出不同比例的色光混合以呈現各種顏色,又稱為加成色(additive colors)。

3. CMYK模式
這是在四色印刷或印前作業所採用的洋紅(M)、黃(Y)、藍(C)、黑(K)的色彩表示標準。相較於RGB模式必須有光源產生色彩,CMYK模式則是以印刷油墨所吸收的頻譜為基礎。光線投射在印刷油墨上,有一部分的頻譜被油墨吸收,至於沒有被吸收的則反射到人的眼睛中而「產生」色彩。理論上,洋紅、黃、藍三色油墨混合會產生黑色,因為這種黑「理論」上會吸收所有可見光頻譜而讓我們「看」到黑色,所以又稱為吸收色(substractive colors)。但是油墨總是含有一些不純物質影響吸收效應,所以混合出來的顏色並不是純黑(而是棕灰色)。為了表示全黑,才又引進全黑的油墨(以K表示,避免與藍blue混淆)。

4. CIE L*a*b模式
有鑑於色彩標準過多,無法統一,國際標準色彩協會色彩特別在1931年制訂了一套國際通用的色彩表示標準。這套色彩系統與印刷設備與器材都沒有任何關係。L*a*b由一個垂直軸心表示明亮度(Luminance)的全白到全黑,兩個水平延伸面表示色彩,其中之一為紅到綠色,另外一個面表示藍到黃色。

5. 全色階模式

這是把人類可見光頻譜所能表現的色彩作一整體性的整合所得出來的色彩表示方法。其中包括「設備所能顯示的色彩」和「設備所能印刷出來的色彩」。根據這種整合方式,色彩表示能力如下:CMYK<RGB<LAB

亦即:有些大自然的色彩是可以被看到、可以被系統設備顯示,但超過CMYK的表現範圍的。
(資料來源:Photoshop 3.0原文手冊、圖解英漢百科辭典、劍橋百科全書)

色溫 K
色溫的度數以K做單位,是由英國物理學家W.T.Kelvin所制定,色溫的劃分標準與攝氏溫度計相同,但起始點不同,色溫的零度相當於攝氏-273.15度。色溫度數的計算方式,是將標準黑體(金屬)加熱後發出某一色光所需的攝氏溫度加273,就是該色光的色質。如攝影用的鎢絲燈光的色溫為3200K,就是標準黑體加熱到2927度時所發的光。當光線色溫在4800k以下時以day light底片拍攝會呈現橙黃色,5200k以上則會呈現偏藍現象。

增感與增感攝影(由WD-40、MAX CHEN整理)

 【增感】是指提高乳劑的感光度,就是在感光乳劑的製造過程中適時的加入化學藥劑或染料,使它吸附在鹵化銀晶體表面,以增加感光度言之。

 【增感顯影】是指我們拍攝時藉由機身或測光表的操作,提高軟片速度的設定,減少曝光量之後,再藉由延長顯影時間或提高顯影時的溫度或是使用活性強的顯影劑彌補曝光之不足的做法。

 實際上增感顯影並不能真正的提高軟片的速度,一般人之所以說它能,完全是基於接受降低畫面品質的標準。增感顯影會造成反差變大、顆粒變粗、暗部紋理被犧牲且有混沌感、中間調也會消失或變得生硬。一般來說增感的幅度愈大,上述情形會愈明顯,但是在某些情形這種「缺點」也會變成一種「特色」。

增感顯影的步驟:
1. 藉由相機機身的ISO調整鈕(或環)或在獨立測光表設定高於廠商建議的軟片速度。
2. 告訴沖印店您設定的ISO值。
3. 做增感顯影要整卷增感,否則徒增困擾。

增感的目的為何:
1. 因為光線不足
2. 希望反差加大
3. 想要得到粗粒子
第二個目的才是重點,舉例說明拍攝美女時,大部份都希望把皮膚拍得白皙透明,如只用曝光過度會使得整體色彩飽和度下降,但改用增感時亮位將會更亮,而暗位因曝光較為不足反而色彩更為飽和(指正片之拍攝)。




歡迎光臨 UT論譠 (http://nhlog.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7.0.0